A06版
    董玉珏認為,現在人們只知道自己是怎麼生的,何時來到人間,但對祖先卻開始忘卻。有些年輕人,可能連自己爺爺的名字都不清楚。應該告訴後人,“當你疼愛你的兒
    女時,你的先輩,也如同這樣在疼愛著他們的下一代。”“十室之邑、必有忠信;衰弱之下,不無崛起。”這兩句祖訓,在董家世代相傳。10年間,德惠市岔路口鎮的董姓後人,從一個手抄本開始陸續聯繫族人,吉林、遼寧、山東,甚至從德惠走出身在日本的族人,他們一同形成“重修昌邑董氏族譜”,將族譜延續至300多年,涵蓋了山東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吉林等地,從始祖至今總計一萬餘人。
    退休後迷上修族譜
    德惠市岔路口鎮,71歲的董玉珏熟練地使用著電腦,一部16開396頁的《重修昌邑董氏族譜》就放在他的桌頭。
    他說,一直對家族的歷史很感興趣。在1957年時,董玉珏的父親發現了同族親屬的一本族譜手抄本,將其謄抄傳了下來,而這也成了董玉珏後來修族譜的基礎。
    董玉珏發現這個族譜還有不完善的地方,而且記錄的人數較少。2004年退休後閑下來了,他決定搜羅信息,重修族譜。在德惠與九台董姓的居民並不少,可當他拜訪陌生的董姓居民時沒少遇冷,不少人對他的想法並不感興趣,特別是年輕人,“家族觀念很淡薄”。
    “還有人說,你是不是退休後沒事閑著了。”儘管如此,他還是努力找到不少董姓後人,獲得了幾本族譜。他開始對照發現了一些吻合之處,然後打印成小冊子與同姓親屬溝通。
    歷時10年,家族合力修族譜
    為了修族譜,董玉珏聯絡了當地的同輩老人董玉階和董育林,三人一同研究修譜工作,遠在日本的族人董玉庫也每日通過QQ與他聯繫。2005年,他們通過網絡發現山東省昌邑縣西董村有關於“老六支”族譜的記載,並聯繫山東昌邑當地警方,找到了也在修族譜的董森先。經董森先介紹,也有族人流落至遼寧的北票,而當地有位董國義也在進行修族譜的工作。
    根據這三地人的共同追溯、確認,原來三家族譜有同一始祖,首修族譜大致相同,均為“第四世孫董若麟”於公元1712年首修。根據三地共同考證,確認“五修族譜”已是1879年。在2006年,遼寧北票與山東昌邑兩地共同完成了“六修族譜”。這一次重修族譜等待了百餘年,而首修族譜中的祖先曾有言:“至修譜率三十年一從事,庶無缺失”(大約三十年修一次,不要錯過時機)。
    2008年,董玉珏帶兩位堂侄遠赴山東昌邑祖籍地,拜謁祖塋並參加了董氏家族第六次修譜慶典儀式,帶回了六修族譜的資料。這次完成的只有山東昌邑和遼寧北票為主的族譜,吉林各地的族人還未記錄其中。
    經對照確認,德惠和九台的這一支董姓後人能追溯到1745年前後,十世祖董忠公攜子趕往九臺上河灣。以此為線索,他開始對德惠和九台等地族人的族譜進行彙總和修正。“根據原則,必須祖上有三代以上姓名高度吻合,再通過族譜的對比確認,才能認定是否確屬同一支董姓後人。”
    董玉珏為了統計資料,已熟練使用EXCEL做表格,而一些地點的照片,他則採用衛星地圖尋找。到2013年,由山東、遼寧、吉林各地的族人代表,通過電話和網絡一同彙總資料,歷經10年,終於將能認定的族譜彙總合併完成。而這次重修的族譜,涵蓋了山東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吉林等地,從始祖至今總計一萬餘人。
    新時期的族譜有何區別?
    董姓後人認為,原來的族譜只記錄去世的老人,且男尊女卑的思維方式影響以往族譜的修正。此次重修的昌邑董氏族譜將仍然在世的後人姓名也記錄在冊,而妻子、女兒的姓名也記錄下來。
    族譜中通過對照註明出處,合併修正了歷次修族譜時的序言等;按照各支各世,詳細記錄族譜中的人員,並可以按照頁數索引,翻閱中,也經常有姓名的頁數提示;大量採取了表格等形式,更加清晰直觀。這本族譜,得到了各地族人的肯定。
    修譜是為了不“數典忘祖”
    德惠市馬老先生是一名退休語文教師,通過此次重修族譜確認了與董家有血緣關係。他認為,這本族譜是他見過的最好的,修譜就是為了不“數典忘祖”。現代人進行修譜,是對於宗族根源的延續,體現的是一種正能量。
    董姓後人認為,修譜的工作應繼續延續,按祖訓每三十年重修一次,但也有族人有不一樣的思考。
    身在日本的董玉庫在文章中寫道:隨著“小家庭、分散居住”現象的日益普遍,今後這類資料的收集可能更為艱難。他個人認為,這樣的族譜管理及更新方式已經不符合現今社會的潮流。
    馬老先生提出了對於族譜的思考: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已發生改變,宗族觀念也會隨之淡薄。“要想完成族人的聯繫,可以徵集族人的各方面資料,辦一份‘族報’,或者每年舉行一次聚會才可能完成感情的溝通。”
    本報記者 彭洪升
  (原標題:陽光房成水簾洞 中海業主維權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xsuuymug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